三支队伍共谱“两个结合”宁海乐章

作者:张巧穗 时间:2024-07-10 点击数:

2024年7月4日至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思政团队“廉心筑梦,洁行致远”、“传承红色基因,设计宁波红色文化研学路线图”以及“薪火相传,杏林常春”三支团队在张新光、张巧穗、邬丰羽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宁海县岔路镇进行为期两天的集体调研,学习和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廉洁文化资源以及中医药文化资源。三支团队受到了宁海县岔路镇书记的热情接待,他为团队成员初步介绍了岔路镇下各行政村所分布的相关文化资源情况。

团队成员与宁海县岔路镇书记等合影留念

下午三点左右,团队成员抵达白溪村。白溪村位于岔路镇西南方,因村位于白溪西侧而得名,由白溪、大娄和江家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宁波市最大的水利工程——白溪水库便坐落于此。在青山绿水的滋养下,这里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在村文化礼堂中,团队同学们与长寿老人亲切交谈,询问养生之道。聊天中,同学们了解到这里不仅有清澈洁净的水源,还蕴含丰富的本草资源,中草药文化发达,这或许也是长寿之乡的秘诀之一。

团队成员与村里老人交谈

结束白溪村的调研活动后,团队成员来到了附近的山洋村。在山洋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村里一位八十八岁高龄的退休老教师为团队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地方党史课,从根据地概况、部队组成、部队功绩、纪念园概况四个部分重点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宁海及山洋的浙东游击队的故事。

团队成员聆听老教师讲述宁海地区红色文化

   5日上午,团队来到了湖头村。湖头村,又名仙人里,建村已有1700年历史,是公认的葛洪先祖迁徙宁海后最早的栖息之地,也是葛洪后裔聚居村。在此,团队成员参观了葛洪文化纪念馆,纪念馆内展示出了葛洪其人与葛洪文化、医药学成就和传承、化学成就、道学成就和传承以及宁波葛洪文化遗存和研究、全国葛洪文化遗存、后世诗画欣赏等内容,让同学们较全面地了解了葛洪在医学、近代化学、道教以及军事、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纪念馆里还种植了青蒿,葛洪所著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即是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灵感,最终找到青蒿素的有效提取方法。

   除红色文化、养生文化之外,岔路镇还在基层法治建设和廉洁文化方面走在前头。同属岔路镇的湖头村和下畈村是著名的“36”条发源地之一。“36条”即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2018年,该制度被正式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小微权力至此有了明确“边界”,这也使得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据可依。

张新光老师给团队成员讲解“36条”

   通过两天的实地调研,三支队伍的同学们对宁海县岔路镇所蕴藏的红色文化、廉洁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党史、基层法治建设实践等有了更为深刻而直观的认识,真正体验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版权所有 © 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波市风华路201号宁波工程学院东校区西一六层  邮编 315211  联系电话:0574-87610167/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