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教研室教学改革团队组建于2022年,源于教授的责任感和新教师教学科研的紧迫感。在学校、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团队秉持“以生为本、教研相长”的理念,由教授指导、教研室主任牵头,积极探索以“项目”为核心抓手的教学模式创新路径。团队遵循“在教学中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科研项目,在教学科研中实现教学相长”的闭环逻辑,致力于打破教学、科研与育人之间的壁垒,初步构建起三者相互滋养、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一、 教学启思:源于课堂,凝练项目课题
问题导向的教学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团队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难点、兴趣点以及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团队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反馈、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入挖掘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
从问题到项目雏形:团队定期举行教学反思会,将分散的教学观察与思考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和聚焦。例如,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团队结合知识点、地方文化,将其转化为地方文化调研的项目设想,指导学生开展调研。三年间,团队从教学实践中凝练出多个具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项目选题。
二、 科研深化:项目驱动,反哺教学革新
项目立项与研究实施:团队将教学实践中凝练的项目选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改项目与科研项目。项目获批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开展扎实的理论研究、实证调研。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研究成果,成为最鲜活、最前沿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库。例如: “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关于‘湾底嘱托’的实践逻辑及其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项目中的最新数据和分析方法,被及时融入第三章教学内容,团队还设计了配套的案例分析作业。
三、 育人协同:贯穿始终,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深度参与项目:团队有意识地将部分适合的科研项目向学生开放,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的文献调研、数据收集、社会调查等环节。近三年,团队带领学生走进近50个城乡社区开展实践,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在实战中培养了其科研素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项目成果助力学生成长:学生参与项目所形成的成果(如研究报告、竞赛作品等),成为其升学、就业的有力支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思维特点和能力短板,实现“因材施教”和“精准指导”。
团队协作与能力提升:团队成员在共同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深化了学术交流与教学研讨,实现了知识互补、技能共享。围绕项目开展的教学反思、成果应用、经验总结等,成为团队集体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有效促进了团队成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团队成员获得各类教学竞赛校一等奖以上4次,发表CSSCI文章2篇,并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以《六问法:高校思政课教学突出问题导向的探索》为题,在《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18年第2期全文转载,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思政课教育教学类),并获北京高校思政课程资源平台推介。
四、 模式初成: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通过三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团队初步形成了以“项目”为纽带,串联“教学(发现问题、应用成果)、科研(立项研究、解决问题)、育人(学生参与、能力培养)”的闭环运行模式。这种基于教学实践、依托科研深化、落脚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团队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在《光明日报》《社会科学》《经济学家》等报刊发表文章70余篇。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取得“挑战杯”红色专项赛全国二等奖、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省三等奖等诸多奖项。
只有做得了同行者,才有资格做引路人。团队教师十分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在学习要求上做“严师”,力求每堂课都能对学生有启发、有助益,使之有收获、有提高。在关爱学生上做“良师”,既育智、育心,更育志、育人,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端正工作生活态度、抵制社会不良诱惑,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在探求真知上做“导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科研道路上努力做学生的领路人、铺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