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核心命题接连召开了三场教学反馈会,针对德法教研室、纲要教研室以及新进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专项反馈。会议由副院长陈园园主持,多位资深教授、专家及各教研室教师出席,重点围绕听课评课反馈、教学改进建议展开深入研讨。
德法教研室:聚焦问题析症结 精准指导启新程

本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全覆盖式听课活动,副院长陈园园与两位教授刘广星、谭顺深入课堂,对全体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与评估。反馈会上,三位专家结合听课实际,提出针对性意见:
陈园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基础、创新与责任并重”,建议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把握授课内容的深浅,打造兼具个人特色与时代要求的思政课堂。
刘广星教授从教学设计与内容把握角度提出建议,强调教师需“吃透教材”,尤其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整体性思维中突出重点难点,防止教学内容的碎片化。
谭顺教授则从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切入,认为思政课需“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为依托、以实效为目标”, 打破教材章节限制,推动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院党总支书记张新光结合以上三位专家的反馈及教师研讨意见,从四个维度对德法教研室教学工作提出要求:第一,聚焦课程设计,强化逻辑与创新。第二,聚焦教学手段,深化数字赋能。第三,聚焦师资建设,夯实教学基本功。第四,聚焦育人实效,推动知行合一。
纲要教研室:教学观摩寻良方 精准把脉促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副院长陈园园、刘广星教授于近日赴纲要教研室召开听课反馈会。此次会议聚焦本学期纲要课教师的教学观摩活动,旨在通过专项评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刘广星从多个维度对教学观摩情况进行了细致点评。建议教师们保持自信、亲和的教态,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实感,引发学生共鸣。
陈园园着重强调了教案规范性及学术观点阐释的科学性。她表示,教案是教学的蓝图,规范的教案有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而学术观点的阐释必须严谨、科学,确保向学生传递准确无误的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会上,教师们也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困惑。刘广星教授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地解答,鼓励大家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陈园园则进一步指出,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她鼓励教师们要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进教师教学反馈:赋能新师成长,共筑思政课堂
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了新进教师教学反馈指导会,副院长陈园园主持会议,并特邀刘广星、孔德永两位教授担任指导专家。会议围绕新教师前期授课表现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助力其快速成长。
刘广星、孔德永两位教授结合听课情况,对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逐一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和课堂互动亮点,同时针对课程思政融入深度、案例教学实效性、学生参与度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刘广星强调思政课需“以生为本”,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增强课堂感染力;孔德永建议加强学情调研,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陈园园在总结中指出,学院将持续通过教学督导、专题培训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学院还将组建“教学指导团队”,为新教师提供常态化帮扶,确保青年教师能够迅速适应教学岗位,提升教学水平。此次会议为新教师明确了提升方向,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此次教研室教学反馈会不仅是对阶段性教学实践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高质量教学发展的前瞻性规划。全体教师表示,将以此次反馈为契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深耕课堂,锐意创新,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